從東漢到南宋300多件古陶瓷!龍騰千峰—龍紋龍舟古陶瓷特展在寧波開展

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,龍文化源遠流長。2024年6月8日,正值端午節(jié)小長假第一天,龍騰千峰—-龍紋龍舟古陶瓷特展在寧波鄞州區(qū)下應街道西江古村的寧波千峰越窯青瓷博物館開展,免費對外開放,有興趣的市民和游客可前去參觀,該展覽將持續(xù)到6月30日。

本次展出該館館長陳國楨先生收藏的300多件流散各地的古陶瓷,時間跨度從東漢到南宋,器物窯口以越窯為主,也有鞏縣窯、長沙窯、建窯、湖田窯等窯口產品,器型以罌瓶為主、器物紋飾以龍紋為主,涵蓋其他中國古典動物紋飾、刻劃蓮紋等花草紋,講述古陶瓷罌瓶制作技術、器型、審美等方面的發(fā)展流變,生動展示中國陶瓷美學。

罌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兩晉時期,當時罌的器體開始由矮胖向瘦高發(fā)展,肩部變?yōu)樗南祷蛄?,器身裝飾以網格帶紋、聯(lián)珠紋、鋪首為多。隋唐時期,頸部繼續(xù)升高,四系演變成雙股柄,上端貼于頸的中部,柄上堆塑蟠龍。唐越窯罌出現(xiàn)了喇叭口、長頸、長圓腹、平底或圈足、有蓋或無蓋的罌瓶。

此外,罌瓶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含義。在古代,它不僅是一種酒器,還與糧食儲存有關,例如糧罌瓶,流行于五代至宋,又稱“四鋬壺”,盤口,筒形頸,圓肩,口沿下至上腹置四整,矮足,有的有蓋,主要用于儲存糧食。這種器物在當時非常流行,越窯、婺州密均有燒制。

罌瓶不僅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陶瓷器形,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定的實用功能。 其中,帶有龍紋、龍形動物紋飾的展品有108件,其中,不乏東漢至唐五代、北宋年間的孤品、國家級瑰寶。

越窯青瓷被稱為”中國瓷器之母”。東漢年間浙江寧紹地區(qū)成熟青瓷器的誕生,開創(chuàng)了人類物質文明的新紀元。紹興上虞與寧波余姚成為舉世公認的瓷器發(fā)祥地和早期制瓷工藝的傳播中心。在東漢至北宋的近千年間,越窯青瓷的制造歷史從未間斷,先后出現(xiàn)了三國西晉的繁榮期和五代北宋的鼎盛期,然而到宋朝時,因各種原因曾繁盛一時的越窯青瓷失傳于世。

展覽現(xiàn)場,寧波市民劉先生說,對于國內非國有博物館,能展出這么豐富、多姿、器型碩大、奇特的古陶瓷罌瓶感到欣賞和驚嘆,特別是龍罌部分,或貼塑或刻劃,栩栩如生,古代勞動人民對工藝制作的精益求精而留下的文化瑰寶,于我們既是一種文化自信,也是一種激勵。

?來源:潮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