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世稀少彌足珍貴,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

“哥窯”名列宋代五大名窯,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哥窯胎多紫黑色、鐵黑色、也有黃褐色。釉為失透的乳濁釉,釉面泛一層酥光,釉色以炒米黃、灰青多見,釉面大小紋片結(jié)合。
經(jīng)染色后大紋片呈深褐色,小紋片為黃褐色,也稱‘金絲鐵線’“墨紋梅花片”“葉脈紋”‘文武片’等。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。器形有各式瓶、爐、尊、洗及碗、盆、碟等。多見仿古造型,底足制作不十分規(guī)整,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。

哥窯米黃秞雙耳鼎式三足爐

《遵生八箋》,清代的《博物要覽》以及明代的《浙江通志》等。但究竟哥窯窯址何在?性質(zhì)如何?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眾說紛紜、懸而未決的問題。
流傳于世的“哥窯”經(jīng)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,由于這批器物與古文獻(xiàn)中的記載的“哥窯”特征不符,而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,因而造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。
為區(qū)別于明、清文獻(xiàn)中所記載得哥窯(龍泉章生一窯),宮中名為“哥窯”的傳世品,后世鑒賞家稱其為“傳世哥窯”。

哥窯米色秞膽式瓶

膽式瓶的形狀因此有點(diǎn)類似于膽的形狀,故得名膽式瓶。宋代哥窯、鈞窯等都燒制了這種膽式瓶。并且大多數(shù)采用單一的釉色,主要以天青色為主,其中天青色泛白比較居多。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只宋哥窯膽式瓶,被確認(rèn)為是宋代哥窯燒制的精品之一,這只膽式瓶高14.1厘米,口徑2.3厘米,足徑5.5厘米,整個瓶采用小口,在長徑之下直接延伸到口部。

這件膽式瓶,底部有圈足,通體施滿米色的釉色。表面呈現(xiàn)了黑色和米色的自然開片,這就是金絲鐵線。這件膽式瓶,整個器型造型優(yōu)美,釉色非常的滋潤,開片非常的精美,是傳世哥窯瓷器中非常難得一見的瓷器珍品,因此顯得彌足珍貴。目前這只宋哥窯膽式瓶保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。

哥窯青秞委角洗

傳說
關(guān)于金絲鐵線還有一個傳說:相傳,宋代龍泉縣,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,姓章,名村根,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、章生二的父親。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聞名遐邇,生一、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(xué)藝,老大章生一厚道、肯學(xué)、吃苦,深得其父真?zhèn)?,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。章村根去世后,兄弟分家,各開窯廠。
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,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。兄弟倆都燒造青瓷,都各有成就。但老大技高一籌,燒出“紫口鐵足”的青瓷,一時名滿天下,其聲名傳至皇帝,龍顏大悅,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。
老二心眼小,心生妒意,趁其兄不注意,把粘土扔進(jìn)了章生一的釉缸中,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,燒成后一開窯,他驚呆了,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,裂紋有大有小,有長有短,有粗有細(xì),有曲有直,且形狀各異,有的像魚子,有的像柳葉,有的像蟹爪。
他欲哭無淚,痛定思痛之后,他重新振作精神,他泡了一杯茶,把濃濃的茶水涂在瓷器上,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,又把墨汁涂上去,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,這樣,不經(jīng)意中形成“金絲鐵線”。

宋哥窯青釉弦紋瓶

宋代文物,此瓶頸部細(xì)長,腹部雖鼓而不顯臃腫,整體具有一種純樸、典雅的藝術(shù)效果。高20.1cm,口徑6.4cm,足徑9.7cm。
瓶撇口,口沿隱現(xiàn)醬紫色,細(xì)長頸,扁圓腹,圈足。頸及肩部凸起弦紋4道。器里外及底心滿釉,釉面開“金絲鐵線”片紋。底足露胎處呈醬褐色。

圖源:故宮博物院官網(wǎng)